行拟债市央国债维护稳定借入
在接连“喊话”提醒长债风险后,维护稳定央行将于近期开展国债借入操作。债市债人民银行网站7月1日消息,央行为维护债券市场稳健运行,拟借在对当前市场形势审慎观察、入国评估基础上,维护稳定人民银行决定于近期面向部分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开展国债借入操作。债市债受该消息影响,央行当日国债期货全线收跌,拟借银行间主要利率债收益率多数攀升。入国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维护稳定在10年国债收益率降至历史低点之际,债市债卖出国债有利于稳定长债利率,央行防范利率风险。拟借
债券价格和收益率是入国反向关系。如果投资者积极购买国债,债券价格将上涨,收益率下降。相反,如果央行出售国债,国债价格将下跌,收益率上升。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央行向部分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开展国债借入后,可以将这些国债在二级市场上出售,进而压低相关国债市场价格,推升相关国债收益率。这是本次公告发布后,债券收益率大幅度上升的原因。王青判断,央行将主要借入10年期及以上期限的中长期国债,至于借入规模、是否或何时出售,将由央行根据债券市场形势而定。
今年以来,由于“资产荒”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中长期债券收益率显著下降。一季度,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年初的2.56%下降至2.29%,3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年初的2.84%下降至2.46%,分别下降27和38个基点,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
央行在一季度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强调,长期国债收益率主要反映了长期经济增长和通胀的预期,同时也受到无风险资产相对缺乏等因素的影响。
央行行长潘功胜近期在陆家嘴论坛上也提醒了相关风险。他强调,美国硅谷银行的风险事件提示,中央银行需要从宏观审慎的角度观察和评估金融市场的状况,及时校正和阻断金融市场风险的积累。同时应当看到,把国债买卖纳入货币政策工具箱不代表要搞量化宽松,而是将其定位于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和流动性管理工具,既有买也有卖,与其他工具综合搭配,共同营造适宜的流动性环境。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指出,近期央行多次提醒,其在公开市场开展国债交易操作是双向的,并不是一味买入,也可以择机卖出。这是央行在对当前市场形势进行观察、评估基础上,审慎做出的决定,表明央行近期将在公开市场开展国债卖出操作。这将影响债券二级市场供求关系,从而可能影响利率走势,进而避免中长期国债利率过度偏离合理水平。同时,央行通过此举,提醒金融机构和个人投资者注意防范投资中长期债券可能产生的期限错配和利率风险。
责任编辑:杨莉
(责任编辑:焦点)
-
近年来,我市以县域商业建设行动为抓手,紧紧围绕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狠抓商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渠道进一步畅通,农民增收和消费提质实现良性循环,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县域商 ...[详细]
-
中国消费者报北京讯记者孙蔚)为适应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支持盘活存量土地,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近日,自然资源部印发了《关于做好2024年住宅用地供应有关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 ...[详细]
-
摘要:网络建设是5G商用和业务发展的基石,且投资巨大。网络建设的策略一直是各方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5G网络建设“宁可路等车,不能让车等路”,应坚持适度超前原则,同时面向2C和2B建设广域覆盖网络,为应 ...[详细]
-
中国消费者报北京讯记者任震宇)《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自7月1日起施行。为进一步提升投诉处理效率,中国消费者协会开发了“全国消协智慧315”平台以下简称消协315平台)微信小程序经营者端,并于7月 ...[详细]
-
61.0%受访家长希望学习困难的学生能得到有效补习辅导 编辑:汤晓雪 ...[详细]
-
摘要:随着嵌入式在特定领域的发展加速,与过去相比,不管是深度或是广度都有长足进展,除了IT技术的提升外,与其产业应用的拓展也有很大的干系,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态势下,无论是消费性设备或非消费性设备供货 ...[详细]
-
中国消费者报北京讯万静 记者任震宇)法律是消费者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保障,是消费者的“靠山”。2024年3月1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公布,并于7月1日起实施。 ...[详细]
-
摘要:本文选自《物理》2021年第4期(北京大学 徐仁新 编译自Michael Schirber Physics,January 28,2021)通过监测多颗脉冲星的射电脉冲,天文学家可能发现了背景 ...[详细]
-
2月28日上午,副市长刘博夫率队调研市重点农产品加工企业。刘博夫先后来到宿州市皖神面制品有限公司、宿州福润肉类食品有限公司,详细了解企业生产经营、安全生产等情况,并安排部署下一步工作。他强调,加快农产 ...[详细]
-
摘要:由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等的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人工和机器人辅助的视网膜下注射比较研究,到底哪一方更有优势呢?相关论文于2021年5月17日发表在《Gene Therapy》杂志上。该研究由九名初 ...[详细]